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六盘水市哲社研究成果推介——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非协调性耦合识别及其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点击次数: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非协调性耦合识别及其良性互动机制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著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秦趣,男,贵州毕节人,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贵州省首批创新创业导师。

余成斌,男,贵州盘州人,博士研究生,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贵州三线建设资源活化利用与旅游形象构建实验室副主任,“甲秀之光”访问学者。

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10个章节,共计47.3万字。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从逆向思维的角度,以耦合协调理论等为指导,建立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模型,界定并划分非协调性耦合类型,剖析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良性互动产生的原因,提出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对策建议,回答了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

1)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互动机制分析。乡村旅游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生态环境对乡村旅游的约束效应。

2)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非协调性耦合识别体系和判定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建立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观性方法(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均方差决策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再运用拉格朗日函数建立组合赋权模型,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值。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非协调性耦合判定模型。

3)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测度及类型划分。市域尺度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测度结果。六盘水市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一是高水平非协调性耦合阶段,2001年至2002年。二是磨合非协调性耦合阶段,2003年至2011年。三是拮抗非协调性耦合阶段,2012年至2020年。县域尺度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测度结果。四区县乡村旅游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非协调性耦合呈现出下降态势,二者的非协调性耦合协调度从高水平非协调耦合发展到磨合非协调性耦合,再发展到拮抗非协调耦合,乡村旅游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4)探讨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互动的形成原因。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系统发展快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地方政府行为对乡村旅游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制约因素影响。

5)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路径与发展策略,提出良性互动对策建议:以理念与规划引领为基础,强调树立先进的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度与技术创新,注重创新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加强技术保障以支持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要求开发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乡村旅游绿色和持续发展,保护乡村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质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宣传与环保投入,强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推广作用,持续增加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上一篇:
下一篇: